43億債券還不出來 大陸國企華晨汽車深陷債券違約

大陸東北汽車巨頭、總部位於遼寧瀋陽的華晨汽車集團日前爆出違約,未能在23日如期兌付人民幣10億(約新台幣43億元)的債券,多家機構的債基、特別是公募的債基均受到波及。

上海財聯社報導,10月23日,華晨集團規模為10億元的私募債「17華汽05」當日24時到期,有消息指出華晨集團未能按期兌付到期債券。

多家機構旗下產品因持有華晨相關債券而受影響,華泰證券資管是率先按審慎原則,對旗下基金所持有的華晨集團發行的相關債券進行估值調整、並發布公告的機構。

券商中國報導,業內人士分析,一般來說,當債務主體違約風險事件發生後,管理人也會抱團高頻追蹤債務主體的債務清償計畫及相關處置計畫,甚至不排除啟動法律手續等進行相應的財產保全和追索。

華晨汽車在一份落款10月23日的公告中指出,本應於2020年10月21日16時前將本期債券本金人民幣10億元、利息人民幣5,300萬元以及相應手續費,轉至中證登上海分公司指定銀行帳戶,截至2020年10月22日17時,公司尚未向中證登上海分公司轉款。

公司表示,公司仍然在努力籌集資金,但是公司目前流動性緊張,資金面臨較大困難,能否及時籌集到足額資金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新浪財經報導,華晨汽車的問題於今年7月開始浮上檯面,到了8月下旬,大公國際、東方金誠2間大陸的評級機構開始將華晨的債券列入觀察名單,到了9月下旬,華晨的信用評級開始被下調,到目前為止僅1個月間,華晨的信用評級已從AAA下調至A+,相當於被降了4級。

做為一間遼寧省國資委及遼寧省社保基金會分別持股80%及20%的集團,廣發證券固收分析師劉郁認為,華晨汽車違約的原因,主要在於自主品牌盈利弱,盈利嚴重依賴與寶馬(BMW)合資成立的「華晨寶馬」,長期以來,華晨寶馬系列產品營收占比超過90%,即將剝離華晨寶馬對公司再融資能力產生衝擊。

劉郁表示,華晨汽車違約屬於典型的一類國企違約事件,剝離了華晨寶馬之後,公司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弱且資產品質較差,政府放棄了救援,最後資金鏈斷裂導致違約。

劉郁指出,預計華晨汽車違約之後,可能與債權人協商展期,也可能面臨重整。以東北特鋼和沈機股份重整為例,通常採用現金清償和債轉股方式,並且對金融債權和非金融債權採用差異性方案。

華晨在2018年宣布,將在2022年前,將華晨寶馬25%股權售予寶馬,將對華晨寶馬的持股降至25%。

華晨去年淨利潤人民幣76.26億,但若沒有華晨寶馬,華晨將虧損人民幣13.34億,到今年上半年,華晨淨利潤人民幣40.45億,華晨寶馬貢獻人民幣43.38億。【新聞來源:聯合報/林宸誼】

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