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公安部公布常見電信網路詐騙案:刷單返利案最多

大陸公安部公布常見電信網路詐騙案:刷單返利案最多

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公安部11日公布5類高發電信網路詐騙案件指出,當前大陸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形勢嚴峻,已成為發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廣、民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其中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路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5種詐騙類型發案占比近80%,成為最為凸出的5大高發類案,其中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率最高,占案發總數約1/3;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涉案金額最大,占全部涉案資金的1/3左右。

大陸公安部公布常見電信網路詐騙案:刷單返利案最多

1、刷單返利類詐騙:

由於返利周期短、引流成功率高,已逐步演變為當前變種最多、變化最快的詐騙類型,並與其他電信網路詐騙手法相互「融合」。主要手法為:第一步,前期引流。透過網頁、簡訊、社交軟體、短視訊平台等管道發布兼職廣告,打著「足不出戶、高額傭金」的旗號,或以色情內容和免費禮物為誘餌,招募「刷單客」「點讚員」「推廣員」,一旦有受害人「上鉤」,即將其拉入「做任務」的聊天群。第二步,小額返利。加入聊天群後,詐騙分子會讓受害人在群內領取「新手任務」,「任務」主要是提高平台商家、網店的交易量、信譽度,關注相關公眾號、帳號,為短視訊點讚評論刷粉絲等。受害人完成「新手任務」後,詐騙分子會快速返還小額傭金,用以騙取受害人信任。第三步,誘導下載刷單APP。第四步,完成詐騙。當受害人完成任務想要提現時,詐騙分子將設置重重障礙,以「各種藉口,拒不支付本金和傭金。

2、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

受害人多為具有一定收入、資產的單身群體或熱衷投資、理財、炒股民眾。主要手法為:首先,透過多種管道鎖定受害人騙取其信任,包括透過社交軟體尋找受害人並建立聯繫、發布股票外匯等投資理財資訊網羅目標人群、透過婚戀交友平台確定婚戀關係騙取信任等。在獲得受害人信任後,詐騙分子採用冒充投資導師、金融理財顧問,或謊稱有特殊資源可獲得高額理財回報等方式,引誘受害人加入「投資」群聊、聽取「投資專家」直播課、接受「股票大神」投資指導。隨後,詐騙分子將誘導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虛假網站或APP上投資,前期小額投資試水可獲得返利,一旦受害人加大資金投入後,就會發現無法提現或全部虧損,並被詐騙分子拉黑,且虛假網站、APP無法登錄。

3、虛假網路貸款類詐騙:

詐騙分子透過網路媒體、電話、簡訊、社交軟體等發布辦理貸款、信用卡、提額套現等廣告資訊,打著「無抵押」「免徵信」「無息低息」「快速放款」「免費提額套現」等幌子,以事先收取手續費、保證金、驗資、交稅等為由,或以檢驗還貸能力、調整利率、降息、提高征信等為藉口,誘騙具有貸款需求或曾辦理貸款業務的受害人轉帳匯款,甚至騙取受害人銀行帳戶和密碼等資訊直接轉帳、消費,從而實施詐騙。

4、冒充客服類詐騙:

詐騙分子主要犯罪手法為:一是冒充電商平台或者物流快遞企業客服,謊稱受害人網購商品出現問題,以退款、理賠、退稅等為由,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和手機驗證碼等資訊,對受害人實施詐騙。二是聲稱誤將受害人升級為VIP會員、授權為代理、辦理商品分期業務等,以不取消上述業務將產生額外扣費為由,誘導受害人支付手續費,從而實施詐騙。三是以受害人電商平台會員積分、支付寶芝麻信用積分不足為由,讓受害人申請貸款從而提高會員積分,並誘騙受害人將貸款匯入其指定帳戶,從而實施詐騙。

5、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詐騙分子透過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從而在詐騙過程中準確說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單位、住址、身分證號等。詐騙分子主要犯罪手法為:冒充公檢法等機關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名下銀行帳戶、電話卡、社保卡、醫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分資訊被洩露,或者涉嫌洗錢、非法出入境、快遞包裹藏毒等違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將資金轉入「安全帳戶」配合調查或接受監管,進而實施詐騙。

 

資料來源圖片出處

延伸閱讀: 5年4次起訴離婚均被駁回:司法莫被“暴力威脅”綁架

加入[台籍大陸律師黃致傑]粉絲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