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采彥 吳嘉堡 章明哲/綜合報導
繼鳳梨事件後,中國再次對台灣水果發出禁令,這次是台灣釋迦和蓮霧,同樣也是以檢驗出有害生物為理由,再次衝擊台灣農業,身為蓮霧主要產區的屏東縣指出,目前不是蓮霧產季,影響有限,台東縣則力拚有害生物零檢出。
屏東縣農業處長鄭永裕指出:「屏東縣的蓮霧產季在每年12月到隔年5月,目前來說應該不會造成立即性的衝擊。」
台東縣農業處長許家豪說:「110年開始除了補助空壓機之外,明年度111年台東縣政府也會給農民適當的一個補助(檢疫設備)。」
中國對台灣農業頻頻出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趁勢在微博連發兩篇文章,直指民進黨政府的拙劣表現,不值得中國對台貿易政策有特殊的傾斜,更痛批民進黨不懂和氣生財,陸委會表示,無法接受兩岸農產品說斷就斷的無理作法。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表示,「對於陸方針對兩岸農產品貿易説斷就斷的無理作法,我們不能接受。尤其是消極應對農委會之回函,不願意依兩岸協議機制與我方溝通,如此作為既違反國際規範,也漠視農民權益,這種傷害台灣農民和相關業者,傷害台灣農業和兩岸關係的作為本會要嚴正表達不滿。」
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在臉書貼文,說中國欠缺科學證據、違反不歧視原則的行為,要求中國9月底前,必須回應,否則將在WTO提出控訴,只是訴訟耗時,對於當下有外銷需求的農產品而言,恐怕緩不濟急。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農民大概沒有辦法等到18個月、一年半到兩年後再來享受遲來的果實,必須可能這個禮拜、下個月就要開始改變找尋新市場。」
中國市場是台灣農產品外銷主力,但隨著兩岸情勢僵持,農產品勢必要有多元管道,分散風險,學者李淳更指出,雖然WTO仲裁耗時,但只要提告成功,也能對未來類似事件,有抑制效果。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梁維珊/從大S與汪小菲離婚看兩岸離婚差異
加入[台籍大陸律師黃致傑]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