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榜单共梳理、汇总10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产生地域、类型以及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筛选两起关注度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研判,以期为网络辟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4月以来,随着全国各地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各类涉疫谣言层出不穷。总体来看,本月各地涉疫谣言同质化严重,主要围绕防疫政策、防疫人员及物资等话题,如多地均出现“封城”谣言。但值得注意的是,期间出现不少造谣者为博取关注、刺激舆论情绪,刻意捏造挑动特权猜想、地域矛盾的现象,社会影响恶劣。如网传山东鄄城对疫情期间私自外出居民剃头,官方澄清网传视频为“恶搞”;网民在微信中编造“婴儿做核酸被志愿者捅死”引发热议,警方调查发现实情为一婴儿因不慎被棉被遮盖口鼻窒息等。本月突发案事件多发,舆情发酵过程中伴随谣言滋生,搅乱舆论场秩序。如安徽灵璧县渔沟中学一学生被殴打致死,舆论场上流传有多人殴打一人、打人者为校长外甥、死者父亲系退伍军人等视频,推动舆情热度迅速攀升。当地警方及宣传部门两次发声正面回应,证实相关视频系恶意嫁接或编造。
就谣言传播渠道而言,短视频平台及微信社交群组仍是谣言传播主要载体。造谣者多通过抖音、小红书或在微信群内发布剪辑、拼接后的视频,辅以描述、解读性文字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东航失事原因锁定副驾驶”谣言最初出现于境外,随后在国内微博等平台传播。有关部门应对此类谣言时还需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及时作出回应澄清,打破境外势力借时事热点捏造谣言抹黑攻击我国的不良意图。
辟谣速度方面,10起谣言有8起在24小时内被澄清,表明各地政府部门对于谣言的响应速度与重视程序均处于高水平。男子编造金华某女性从事特殊执业传染87人谣言被行拘以及唐山一女子捏造“婴儿做核酸被志愿者捅死”谣言被传唤两起事件,均系警方实体工作闭环后对外发布,尽管辟谣时间略显滞后,但社会效果良好。从辟谣效果来看,本月有八成谣言事件在官方出面澄清后迅速平息,尤其是涉疫谣言,舆论反响较好,可见随着各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政法机关能够腾出更多力量依法精准打击涉疫谣言,净化网络空间。
典型案例分析
1. 网传广西南宁“女子在网红店前被当街强奸” 媒体及时廓清谣言
4月16日,据极目新闻、《南宁晚报》等媒体报道,15日晚,网民爆料称广西南宁某网红烧烤店门前发生一起闹市强奸事件,相关视频在当地微信社交群组及抖音等平台广泛流传,舆论关注度较高。涉事店铺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实为客人酒后发生争执,店方报警处理,民警到场后,一方客人拒不配合并意图袭警,警方使用防卫喷雾后将其控制。16日,南宁市公安局长岗派出所工作人员称,网传强奸一事不属实。对此,多数网民认为捏造此类谣言影响恶劣,呼吁追究造谣者责任。
网传内容中,“闹事强奸”这一情节极具吸睛效果,加之有民警“出镜”,更增添谣言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从辟谣效果来看,舆论普遍谴责造谣者“带节奏”行为,对报道内容表示信服。但就舆情应对角度而言,澄清内容由媒体披露,信息发布层级及权威性不足。加之警方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仅表示网传内容不实,而未详细阐述事件全貌及后续处置工作,易引发舆论追问。总体来看,尽管通过媒体等社会力量澄清谣言是有效辟谣手段之一,但公安机关需对谣言社会影响及发酵风险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对于可能引发社会争议或不利于自身形象的谣言,仍需主动还原事实真相,推动实体处置与舆情应对的双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