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連“台”!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廈門答卷
近年來,廈門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圍繞服務對台工作大局,強化“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理念,充分發揮廈門作為對台交流合作戰略支點城市的區位優勢,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台灣同胞、台資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知識產權,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提供優質的司法服務保障。
廈門法院
近五年涉台知識產權
案件審理情況
2017—2021年,廈門兩級法院共新收各類涉台知識產權案件861件。審結各類涉台知識產權案件844件,法定審限內結案率100%,一審服判息訴率為84.9%,民事案件調撤率為55.7%,平均審理時長為117天。
從案件趨勢看
2019年以來,維權訴求相似的類型化案件、通過訴訟獲取商業利益的批量維權案件顯著增長,佔比95.7%。
從涉訴領域看
著作權糾紛
主要涉及音樂、美術和攝影作品,商標及不正當競爭糾紛主要涉及服飾、廚衛、餐飲等日常生活領域,域名糾紛以權屬糾紛為主,其他還包括專利權糾紛、計算機軟件糾紛、特許經營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多種類型。
從審理難點看
部分案件的事實證據判斷認定較難,尤其是著作權糾紛的作品權屬問題突出,部分台灣地區音樂作品的權屬來源複雜,權屬證據真實性的審查、兩岸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相互代表協議效力的把握等共性問題需要統一裁判尺度。
提升涉台知識產權
司法保護水平具體舉措 拓展涉台知識產權審判方式
●著力案件繁簡分流
對侵害作品放映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小商戶侵害商標權等類型化、商業化維權案件,探索類型化快審、獨任制審判、要素式裁判、示範性判決等製度,釋放改革機制效能。
●致力打造精品案件
對疑難復雜、新領域新類型案件,潛心研究,細緻說理,作出指引性裁判。如在全國法院率先運用5G庭審全媒體直播涉知名網紅品牌“鹿角巷”知識產權糾紛案,探索通過舉證責任分配彌補“著作權歸屬推定”規則的不確定性,涉案權利歸屬問題的裁判思路具有先行示範意義,1200萬網友在線觀看,引發社會對網紅經濟現象、法律問題的廣泛關注,該案入選2019年度福建法院十大典型案件。
●聚力統一裁判尺度
針對兩級法院涉台案件均以類型化糾紛為主的情況,充分發揮專業法官會議機制在輔助辦案決策、統一法律適用、強化製約監督等方面的作用,並加強上下級法院的交流,及時溝通涉台案件審理要點。
構建涉台知識產權爭端解決平台
●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紛平台
探索“特邀調解員+法官+X”立體調解網絡,通過示範性調解和示範性判決等方式,引導類案參照處理,提升辦案質效。
●完善“互動式”交流協作平台
健全與台商協會良性互動機制,常態化走訪台商協會、台企,開展案例式教學,提示台企規範經營,將司法服務輻射至產業一線。
●搭建“立體式”社會共治平台
牽頭召集有代表性的創新型大陸企業、台資企業,建立閩西南創新企業法務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聯盟,搭建法院與企業法務、企業法務與企業法務之間的交流平台,推動訴源治理。
拓寬台胞參與知識產權司法渠道
●支持台灣同胞參與司法工作
聘請台胞陪審員、台胞審判諮詢專家、台胞兼職技術調查官廣泛參與知識產權審判實踐,近五年,共有14位台胞參與109件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工作。
●推動理論與實踐融合發展
圍繞“海峽兩岸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的經驗與借鑒”等議題,積極參加閩台知識產權圓桌會議,與閩台知識產權法學專家學者交流分享。
●廣泛開展知識產權法治宣傳
邀請台胞、台企代表旁聽典型案件審理,運用微信、抖音、網站等平台發布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年度工作情況、典型案例、涉台工作舉措等,引導台胞、台企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助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打造兩岸青年知識產權
法學教育實踐基地
依托“海峽兩岸青年學生知識產權法學教育實踐基地”,定期開展“法學實踐帶教實習”和“台青創新創業法律講堂”。台青通過旁聽庭審、訴前調解、分析案例、專題調研等方式廣泛參與到知識產權司法實踐各環節。
實踐基地每半年舉辦一次“台青創新創業法律講堂”,積極為台青台商創新創業引路護航,先後有百餘名在閩西南地區創業、工作、生活的台灣青年參與,引起熱烈反響。
來源:廈門中院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我為群眾辦實事】 依託在線訴訟,優化涉外、涉台案件辦理
加入[台籍大陸律師黃致傑]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