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 -陸司法惠台36條 保障台胞權益

 中國時報 楊家鑫/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昨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司法服務的若干措施》,共有36條措施,包括便利台胞使用居住證作為訴訟身分證明、開放台胞參與大陸司法工作、依法保障台胞投資安全等。值得注意的是,措施要求法院對台胞採取人身限制,應在24小時內通報家屬,相較《兩岸投保協議》口頭共識不只更進一步,範圍從台商擴展至台胞,也不限制任何罪名。

大陸中新社26日報導指出,這是大陸最高法院首次發布的依法全面平等保護台胞合法權益的系統性、綜合性措施。其中有32條內容均為首次規定在最高法制定的司法文件中。

報導稱,措施有三大特點,一是從人民法院審判執行工作的各領域,規定保護台胞合法權益的具體措施。例如「人民法院決定對台灣當事人採取拘留、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或者逮捕措施的,應當在24小時以內通知其家屬。」

落實居住證同等待遇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際效果。例如台胞可使用居住證作為身分證明參與訴訟活動和旁聽審判;持有居住證的台灣當事人委託大陸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其授權委託書無需公證或其他證明;申請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若戶籍地難以或者不予提供的,可直接承認居住證頒發地的證明資料。

 

開放台胞參與陸司法

三是努力擴大台胞受益面。特別是參與司法工作方面,積極為台胞創造條件,努力做到基本向全體台胞開放。例如台胞可擔任涉台案件的人民陪審員,以及人民法院書記員、特邀調解員、法庭義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24小時通報機制」,過去在兩岸司法互助、投資保障協議中,被限制人身自由的24小時通報機制,僅限於台商、台幹,及其隨行家屬,而且僅口頭取得共識。此次大陸最高法院明文將其擴大適用到全台胞,且不寫適用大陸刑法等字眼,沒有矮化問題。對加強保障台胞權益,可算不小的突破。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 – 嚴查陸資徒留限縮印象

台籍大陸律師黃致傑 | 中國時報 – 嚴查陸資徒留限縮印象

 中國時報  /台北報導

為遏止陸資違法投資台灣,行政院擬大幅提高未經許可來台陸資的最高罰鍰上限至2500萬元。台籍大陸律師黃致傑表示,這可能是為因應明年即將實施的CRS(共同申報準則,俗稱肥咖條款),讓資金來源透明化;上海台資協會副會長蔡世明認為,台商未來要用港澳身分引陸資入台,將大大提高違法成本。

 

蔡世明表示,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有些台商用港澳身分做掩護,但實際資金來自大陸,所以政府要提高違法成本,這點可讓人理解。因台灣的股市、房市表現,從大陸資金來看都是不錯的投資標的,不排除有大陸資金透過熟識的台商進入台灣市場操作。不過,最近兩岸負面新聞太多,緊張態勢急遽升高,移民署日前擴大審查限制陸曾任黨政軍職務人員來台,蔡世明表示,此時提高違法陸資罰鍰,會給外界一種政府要限縮兩岸交流的印象。

 

黃致傑判斷,政院此時修法很可能和即將簽署CRS有關,因為台灣政府要查這些資金來源,必須靠各國租稅資訊的交換。等到簽署實施後,不管是台資、陸資或是其他第三地的資金,都可以追溯到資金最初的源頭。黃致傑表示,其中最困難的,就是認定資金來源到底是哪裡,就看政府認定時要從寬還是從嚴,但透過CRS,全攤在陽光下,台商須及早作好準備。

 

(中國時報)

 

嚴查陸資徒留限縮印象

分享